科技動態
羅非魚養殖公司GenoMar近日啟動一項育種新項目,目標是通過引入醫學級CT掃描和AI技術,選育更高出肉率的羅非魚品系,提升魚類可食用率。
01 更快找到“肉多”的魚
這項新技術將通過醫療級CT掃描,對羅非魚進行三維成像,精準測量魚體內的肌肉體積與分布。
這些數據不僅能用于評估魚的魚肉產量,還能監測健康狀況,為育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相比之前用稱重、解剖等方式測量魚肉量,新方法能在不宰殺魚的前提下,采集到更加詳細、準確的內部信息,配合基因組選擇等現代育種手段,能大幅提升效率。
該項目將在GenoMar位于巴西的遺傳育種中心展開。
目前公司已飼養了來自150多個家系的數千尾羅非魚,在魚體達到約1公斤時進行CT掃描,并從中篩選出前5%-10%表現最好的魚作為下一代親本,整個育種周期將持續3至4代。
02 育種從“長得快”轉向“出肉多”
早在2006年,GenoMar就已開始關注魚片率(即可食部分占比)這一指標。
當時,北美市場對羅非魚魚片的需求快速增長,公司便在關注生長速度、抗病力的同時,加入了對加工價值的考慮。
不過,單純選育生長快的魚并不一定意味著出肉率高。
該公司研究員Rajesh Joshi指出:“魚片率的遺傳力低,與生長速度的遺傳相關性也不高,因此這些年來提升有限。”
這個項目是在2021年進行的小規模試驗基礎上推進的。
此前的試驗結果顯示,羅非魚的骨骼和皮膚密度較高,相比其他魚類,掃描圖像能更清楚地分辨肌肉、骨骼和內臟,有利于后續的數據處理。
03 首個采用CT育種的水產物種
在陸生動物育種中,CT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豬和雞的育種工作,但在水產領域尚屬首次。
如果此次項目順利推進,羅非魚將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CT技術改良魚片率的水產物種。
該公司育種與遺傳總監Alejandro Tola Alvarez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育成魚片率更高的品種,降低生產成本,讓羅非魚蛋白更實惠。”
據了解,此次項目總預算為520萬挪威克朗(約368萬人民幣),其中一半由挪威研究理事會資助,另一半為該公司自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