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沈陽市蘇家屯區政府與陸基(RAS)三文魚項目投資方中青寶上集團、運營方北京新鮭澤水產科技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約23億元,建成后預計年產能達到1萬噸大西洋鮭,國產三文魚產能將顯著提升。項目年產值約15億元,綜合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值超過30億元,同時提供約2,000個就業崗位。
該萬噸級陸基三文魚工廠將采用智能化系統,實現養殖全流程的精細化管理。工廠通過模擬大西洋鮭的自然生長環境,實現環境精準調控,恒溫保持在13℃,實時監測水質和溶氧量,并利用AI優化投喂和病害防控。在全產業鏈方面,項目從魚卵孵化、養殖到加工、冷鏈配送形成閉環,實現“農場到餐桌24小時直達”,相比傳統進口產品需要5-7天運輸,鮮度明顯提升。與此同時,工廠注重綠色循環管理,尾水經過生化過濾和UV殺菌處理,污染物減排超過80%,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可達到99%。
項目運營方為北京新鮭澤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健康蛋白食品,其業務以全球領先的RAS技術為核心,全國布局建設陸上大西洋鮭魚海洋牧場養殖。北京新鮭澤水產科技總裁田禾先生介紹,傳統的近海養殖模式面臨著資源限制、環境污染等挑戰,陸基三文魚養殖憑借其可控性強、環保等優勢,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之路。
在市場方面,全球三文魚消費持續增長。2023年全球三文魚供應約380萬噸,其中養殖產量約280萬噸,占比73.7%,主要生產國是挪威和智利。隨著健康飲食理念普及,亞洲等新興市場需求增長迅速。中國在2023年成為全球大西洋三文魚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共消費10.8萬噸,同比增長43%;2024年從挪威進口超過13萬噸,成為全球第八大市場。國內養殖方面,中國水產養殖總量占全球60%以上,但大西洋鮭產量不足1萬噸,進口依賴度高,國產替代需求迫切。“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水產養殖綠色轉型,陸基循環水養殖技術符合環保要求,可減少對海洋生態壓力。目前國內陸基三文魚出魚量仍有限,沈陽項目的建設將顯著提升國內陸基三文魚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