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漁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產業之一,承載著人類與海洋千百年的深厚聯系。煙臺黃渤海新區擁有近900平方公里廣袤海域面積,憑借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已成為我國北方漁業生產的關鍵區域。
近年來,黃渤海新區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在漁業生產領域大膽革新、積極求索,成功開辟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2024年,全區海洋產業總產值達1130.3億元,保持穩步增長,位列全市第一。
生態為先 方能漁獲豐盈
5月1日12時,黃渤海新區正式進入伏季休漁期,在大季家街道山后初家村漁港上,近200艘漁船全部回港靠岸,漁民們卸下最后一船收獲,開始整理漁具、保養漁船、修補漁網,為四個月后的開漁秋捕做好準備。
每年5—9月實行海洋伏季休漁,是我國養護海洋漁業資源的重大制度。通過海洋伏季休漁管理,使漁業資源恢復,海洋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休漁是我們漁民每年的‘固定動作’,我們堅決遵守規定,支持政策!”漁港上,船長趙經波一邊說著,一邊帶領工人們沖洗甲板,“雖說這幾個月沒法出海捕魚,但等魚群茁壯成長起來,往后咱們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5月起,氣溫攀升,陽光充足,這一關鍵時段成為海洋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黃金期”。“伏季是絕大多數經濟魚類產卵的高峰期,也是多種傳統漁業資源補充和索餌的快速生長期。這一時期實行休漁,避免了人為活動對產卵群體的破壞,有效緩解了漁業資源的衰退,使部分資源得以恢復。”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海洋生物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李凡深入闡釋道。
為有效減緩漁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的捕撈壓力,黃渤海新區還利用增殖放流的方式,選擇適宜的生物種類,如大瀧六線魚、許氏平鮋、綠鰭馬面鲀等經濟魚類,以及梭子蟹等重要養殖品種,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將大量優質苗種投放至黃渤海海域。經過數月的休養生息,海域中的魚獲品種資源量大幅擴充,直接帶動漁民捕撈產量提升,收入顯著增加。
黃渤海新區已連續多年舉辦海洋放魚日公益活動,每年增殖放流魚、蝦、蟹、海蜇等6大類型水產苗種17億單位以上,近海漁業資源得到很大程度修復。同時,放魚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踴躍參與,極大提高了公眾對漁業資源保護的認識和意識,倡導全社會共同關注并支持海洋漁業資源保護事業。
智慧領航 打造現代海洋牧場
水產品一直是國人餐桌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需求量不斷提高,單純依賴海洋捕撈已難以填補這一巨大的“缺口”。面對這一形勢,黃渤海新區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載體,同時,致力于將先進傳感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漁業領域研究。通過規模化、生態化、智能化改造傳統近海網箱養殖,黃渤海新區打造了集養殖、增殖、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體系。
煙臺八角灣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業達城發集團旗下負責海洋牧場建設的所屬企業,其海洋牧場項目位于套子灣北部海域,公司擁有海域面積6萬畝,規劃海域總面積30萬畝。采用“海洋+綠色養殖”模式,該項目大力推進智慧型海洋牧場建設,通過岸基監視中心、海區雷達、網箱視頻監控、網箱AIS定位設備及海區語音預警設備,為海區安全管理、網箱生產養殖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撐,基本實現養殖海區的可視、可測、可控管理。
重力式深水抗風浪網箱項目共計投放70座網箱,目前已完成42座網箱建造投放,并開展了綠鰭馬面鲀、許氏平鲉、真鯛、美國紅魚等品種養殖。第一批規模化苗種已累計投放大苗約5萬斤、小苗約45萬尾,產量可達約80噸。為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效益,彌補近海資源不足,海洋科技公司租賃并改造一處水體約4000立方米的陸基暫養車間,主要作為海上網箱的中轉倉,并進行試驗品種的培育、暫養和馴化,除養殖固定品種外,還先后開展海膽、大菱鲆、黃蓋鰈等品種的試養殖。
4月,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舉行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授權許可會,煙臺八角灣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煙臺海參”“煙臺鮑魚”“煙臺扇貝”“煙臺大菱鲆”四項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授權,標志著公司水產品產業邁上新臺階。
“近日,我們在套子灣海域完成14000斤許氏平鲉苗種精準投苗,標志著2025年規模化養殖全面啟動。下一步,公司將深化陸海統籌發展路徑,做強產業核心,系統推進綠鰭馬面鲀、真鯛、美國紅魚等優質苗種的科學投放,預計年產量可達80噸。”煙臺八角灣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逐夢深藍 布局深遠海域
4月21日,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BAP認證中國區負責人等百余名海洋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坐船前往經海公司運營的深海智能“海上牧場”經海系列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并通過技術研討與鮮魚品鑒,向行業展示了深遠海養殖的標桿實力。
與近海養殖模式不同,深遠海養殖更加注重優良品種、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的支撐作用與有機結合,對技術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經海漁業始終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率先在國內自主研發并配備了一系列深遠海養殖的先進設備,包括深遠海網箱抗浪防污網衣、智能水下機器人、智能投喂裝備等,以及海洋環境監測系統、水下監控系統、多波束聲吶、雙目識別系統等。這些設備的投入使用,極大提升了深遠海養殖的智能化水平和生產效率。
深海智能“海上牧場”——經海系列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直徑近70米,宛如一座巨大的“海上城堡”。該網箱配備了智能監測、自動投喂、機器人洗網等設備,通過雷達和雙目掃測系統,工作人員能夠實時掌握魚的身長、體重等關鍵數據,從而實現精準喂養,并能準確判斷本批次魚群是否達到上市售賣標準。此外,經海漁業還研發建造了國內最先進、山東省最大的專業飼料運輸船,可同時滿足8座深遠海網箱7-10天的飼料需求,為深遠海養殖的飼料供給提供了堅實保障。
“5月底,我們今年首批海水養殖虹鱒即將上市。在6月初至7月中下旬正式規模化批量出魚。按照生產計劃,預計今年養殖總產量或將達到2000噸。”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介紹。“引領深海養殖革命是經海的責任與使命,未來經海漁業要繼續以科技創新驅動海洋經濟,以責任擔當守護藍海可持續發展”。
從伏季休漁到增殖放流,從智慧海洋牧場到深遠海養殖,為實現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黃渤海新區每一步都邁得堅實有力。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和科技創新的持續驅動下,全區將繼續探索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讓這片藍色的田野永遠富饒豐盈,漁民們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