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糧食安全格局中,漁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勞動力短缺、資源過度開發以及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水產行業面臨著嚴峻挑戰。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山大學水產技術創新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漁業規模化健康養殖大會上,參會專家表示,推廣生態養殖和智慧農業有望推動漁業向綠色、高效方向邁進,助力中國漁業更上一層樓。
健康養殖助力可持續發展
2023年我國漁業總產值達15957億元,總產量7116萬噸,淡水養殖與海水養殖均貢獻突出。“要助力漁業可持續發展,健康養殖是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劉少軍指出,當前池塘養殖作為水產養殖的重要模式,依然面臨勞動強度大、受自然環境制約嚴重等諸多挑戰,因此,向智慧化、機械化方向升級刻不容緩。以合方鯽2號為例,其適用于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在實現生態養殖的同時,還能有效減控鎘,既保障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又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健康養殖提供了新的實踐方向。
銷售環節在漁業產業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拉動作用。合方鯽憑借其肉質鮮美、生長迅速等優勢,在市場上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但與此同時,漁業產業鏈仍面臨諸多挑戰,以草魚加工產品為例,其難以長時間保存的問題,阻礙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劉少軍呼吁產業鏈各環節從業者緊密合作,充分兼顧養殖、加工、銷售等不同環節的實際需求,打破專業隔閡,構建緊密協作的產業生態,確保產品從養殖端到銷售端能夠高效、順暢地流通,以此提升整個漁業產業鏈的經濟效益。
不僅是魚類產品,健康養殖對其他水產品也至關重要。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何建國介紹,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在降低對蝦白斑綜合征發病率的同時提高產量,也不會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如斑節對蝦—青蟹—草魚混養模式,在2022年畝產430斤青蟹、170斤斑節對蝦,年產值超過5萬元/畝;中國明對蝦—蝦虎魚混養模式,將畝產從30斤提升至230斤。
“良種良養”有利降本提質增效
種業,被譽為農業的“中國芯”,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布局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劉少軍介紹了其團隊利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遠緣雜交等手段進行育種的成果。合方鯽的培育是一大亮點,團隊運用大雜交品系技術,聚合多種魚類優勢,經過多步法成功創制新種質。“合方鯽不僅肉質鮮美,營養成分更是優勢顯著,相比原始親本,新種質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DHA、高呈味氨基酸、低水分、低碳水化合物的特點,且合方鯽2號和合方鯽3號的肌間刺數目少于其他鯽魚,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水產品的需求。”劉少軍說道。
我國主養10種蝦蟹,總產量超過700萬噸,2023年占水產養殖的12%,產值約四分之一。“近年來,工廠化養殖和小棚養殖都面臨了部分困境。產業需推行‘良種良養’模式,以此實現高效養殖,提升產業質量與效益。”何建國團隊在分子聚合育種技術上的突破,通過挖掘抗病信號通路、篩選關鍵分子等手段,培育出抗病能力顯著提升的新品種,在珠三角和北方地區的養殖示范中效果良好。
何建國介紹,要實現凡納濱對蝦產業的降本提質增效,首先要繼續研究生長快、抗病強的良種,保障良種供給,滿足未來350萬噸的需求。飼料高效利用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前的目標是減少30萬噸進口魚粉的使用,提高飼料利用率。通過高效配合飼料技術與自動投喂技術,低魚粉凡納濱對蝦人工配合飼料或高品質飼料得以研發應用,魚粉用量從25%—30%下降到3%,飼料成本每噸降低1500元。病害防控同樣不容忽視,產業的目標是減少病害危害,緩解氨氮、亞硝酸鹽、高低鹽度等環境脅迫的影響。“凡納濱對蝦高效養殖計劃(涵蓋良種、病害防控、飼料、設施養殖等多方面)預計將使養殖成本下降約6元/千克,按照未來350萬噸的產量計算,可節約成本180億元。同時,養殖面積有望減少1倍,養殖產量增加約1倍。”
先進科技推進漁業現代化
“要以先進的技術應對產業的弱勢。”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朱明介紹,目前水產養殖行業存在生產方式粗放、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基礎設施落后、環保壓力大、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規模化程度低以及保鮮加工薄弱等突出問題。先進技術與裝備的應用有力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發展,產值規模在2020年達到了1.2萬億元。其中淡水養殖占比約為60%,即72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產值規模將突破1.8萬億元,淡水養殖占比將提高到65%,即1.17萬億元。水產養殖能夠實現以最少的糧食消耗生產更加優質的動物蛋白,對于幫助國人端好“綠飯碗”和“金飯碗”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技術進步、替代飼料原料開發和精準投喂技術進步,水產養殖的餌料系數和糧食消耗將會進一步降低。
“智慧漁業對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它能夠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保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增加漁民收入。”朱明介紹,我國智慧漁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智慧養殖、漁業物聯網、水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智能養殖系統可以實現養殖環境的實時監測和自動調節,提高養殖效益;漁業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漁船的動態監控和貨物的質量追溯,保障水產品的安全。
朱明建議,水產養殖未來轉型思路應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以“高質高效”為目標,以“機器替代人力、電腦替代人腦”為路徑,通過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同步推進機械化、設施化、智慧化、智能化。促進主導品種更加普及、特色品種更加優質、養殖過程更加精準、設施裝備更加智能、經營管理更加智慧、市場消費更加暢通、社會經濟效益更加彰顯。著力構建“生產高質高效、環境綠色生態、產品安全放心、消費方便健康”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保障優質動物蛋白和水產品的有效供給,實現水產養殖向智慧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廣東誠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陽會軍介紹,池塘養殖作為我國主體養殖模式,目前面臨著水體污染、食品安全、市場價格波動、機械化程度低、產業協同度低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池塘養殖的發展。他預測,未來,水產養殖將以100—300畝規模的家庭養殖為主體單元,養殖戶年均收入有望穩定達到20萬—30萬元。專業的生產性服務公司將全方位介入,為養殖戶提供從種苗供應、養殖技術指導,到飼料配送、病害防控等一站式服務。從上游的養殖設備制造、水產飼料研發生產,到中游的養殖環節,再到下游的水產品加工、銷售及物流配送,各個環節緊密協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發展生態養殖和健康養殖的同時,用科技為產業賦能,加強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推進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在社會化服務支撐下實現適度規模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