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洋鱈沒有從菜單上消失,英國高科技魚品交易中心指出,國際海洋勘探理事會(ICES)發表的魚類資源年度科技咨詢中將“已有好轉”和“正在好轉”等描述應用于實施可持續捕撈的東北大西洋鱈漁業,消費者能從中受到鼓舞。
總部在英國赫爾的該中心主席說:預防性管理方法仍是重要的,但消費者正在開始相信大西洋鱈不是無貨可供就是不宜消費了。最好的科技咨詢報告顯示情況并不是這樣。英國是大西洋鱈在歐洲的最大市場,當北海的大西洋鱈資源仍存在壓力的時候,ICES提出大西洋鱈前景會更好,總可捕量(TAC)將從今年的34,590噸升至2010年的40,300噸。然而,魚品市場是國際性的,值得注意的是ICES將巴倫支海大西洋鱈資源(今年為TAC 525,000噸)記錄為已好轉(到2010年TAC為577,000噸),以及將東波羅的海資源(今年TAC為44,580噸)記錄為正在好轉(到2010年TAC為58,000噸)。
冰島(130,000至135,000噸)是向赫爾和格里姆斯比供應新鮮大西洋鱈的主要供應國,Fishgate的由“跟蹤鏈”控制的運輸銷售網絡和計算機化的競拍成為高質量標準的先驅,這些質量標準幫助了新捕撈方式和漁獲處理方式的推行。
可持續捕撈被認為是資源好轉的主要因素,因此仍需要促進選擇性捕撈以避免由于丟棄漁獲而破壞資源。
(本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