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今年底,一整套的可持續水產養殖全球標準將建立起來。這些標準的制定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牽頭,在水產養殖業界,環境保護團體和其他一些組織的參與下,標準正在加緊制定。這些標準是經過業界廣泛而密集的討論對話后形成的,整套標準共包括五個養殖魚種以及蝦、鮑魚和四種雙殼貝類——貽貝、蛤蜊、扇貝和牡蠣等的全球標準。
首次全球標準對話會議在五年前就已開始舉行,而首個擁有一套全球標準的魚種是羅非魚,該套標準已于去年12月制定完成。第二個完成水產養殖標準制定的魚種將是鯰魚,預計將在今年六月制定完成。隨著世界范圍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及其在食物生產和供應鏈中日益承擔起更為重要的作用,制定水產養殖全球標準的需求顯而易見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隨著水產養殖的不斷發展,將水產養殖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是非常重要的。而參與8個圓桌對話會議的各方代表(養殖生產方、保護管理方和其它利益攸關方)均期待制定出的全球標準能夠涵蓋涉及水產養殖所引發全部問題中的80%的問題。當標準制定完成后,將提交給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用于標準認證。由于制定標準的各參與方具備廣泛的代表性,標準的制定完全透明,且有2000多個團體、機構和個人參與了對話機制,因此已經及正在制定的標準都是最可靠的標準。
標準的制定涉及到包括飼料、養殖場選址、污染和疾病等一系列重要事項。有了一套全球標準,水產養殖業將會有更好的市場表現,且產品的源頭將完全可追溯。鯰魚標準制定完成后,將開始制定其他魚種的標準。而蝦的養殖標準將以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原則框架為基礎。針對制定什么類型的標準這一問題,蝦的標準對話會議已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等地分別舉行并收集了相關信息。而有關鮑魚標準的制定,在相關指導小組制定了一個工作框架后,今年3月份已進入第一次公共意見征詢期。而鮭魚標準對話會議參加人數超過了500人,他們代表了半數以上的全球鮭魚養殖生產。而淡水鱒魚的養殖標準對話會議已在去年11月舉行,軍曹魚標準對話會議已在今年2月舉行。一旦一項標準批準通過,排在后面的諸如大西洋鱈養殖標準等就將開始舉行對話會議。
一旦制定的標準獲得通過并遞交給認證機構,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作用將轉變成類似于咨詢機構的作用,為養殖生產者達到全球養殖標準而提供幫助和咨詢。
(本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