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環境署)5月17日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說,如果每年向全世界范圍內的天然漁場投入80億美元,用于漁場環境重建和保護,每年全球的漁業可捕撈量可望提高1.12億噸。報告說,上述對天然漁場實施的環境保護投資還將在未來40年為全球漁業乃至全球經濟帶來總值達1.7萬億美元的收益。
環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在當天的報告發布會上說,全球天然漁場正遭受人類的 “掠奪”和 “不可持續的開發”,全世界直接從事捕撈業的從業者已達3500萬,捕撈船只則已超過2000萬艘。這種漁業資源管理的失敗如果不立即加以遏制,漁業資源將進一步枯竭。他說,目前,全球有超過5000萬人以漁業為生,漁業間接或直接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1.7億個,創造收入達350億美元, “維持產業健康和這部分人未來的生活,將主要取決于各國政府是否能夠采取迅速且堅決的轉變措施”。
報告指出,保護和重建天然漁場環境還應與產業管理改革相結合,其中包括貿易配額的設定、海洋保護區的建設等,以期逐步修復已被破壞的捕撈區環境,并實現這部分區域內魚群的重新增長。
漁業是人類食用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如何保護和管理海洋漁業資源,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據悉,聯合國此前已要求各國采取措施,養護和管理海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消除過度捕撈,減少浪費性漁業活動,恢復和增加魚類資源,同時發展水產養殖業。有專家認為,當全球漁業產量開始下降甚至面臨資源枯竭時,一種有效的彌補方法就是建立海洋保護區,通過提供安全的棲息地,使魚類能夠繁衍并遷徙,從而減輕魚類資源所面臨的巨大壓力。
(來源:中國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