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萬山隘洲島附近海域,佇立著一座現代化海洋牧場“標準海”樣板區。珠海“標準海”采用“1+N”集群式養殖模式,以伶仃牧場1號為中控平臺,伶仃牧場2號、3號為主要養殖單元,并配備30個90米周長的重力式網箱,總養殖水體達24.5萬立方米。在這個海上牧場“樣板間”,養殖企業可以實現“一鍵養魚”“拎苗入住”。
“智慧牧漁”降本增效
近年來,珠海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不斷提速,一批批現代化養殖裝備接連投入使用。今年內,珠海將擁有各式深海養殖平臺12座,居廣東首位,實現海洋牧場養殖總水體超150萬立方米。僅在今年上半年,珠海就新增養殖平臺2座,新增養殖工船1艘,共計新增養殖水體17.4萬立方米水體。全國首個現代化海洋牧場“標準海”樣板區建成投產;“格盛1號”第一批成功規模化試養的章紅魚順利起捕,收獲超10萬斤章紅魚;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順利下水。這些新型深遠海養殖的海工裝備均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投資建設,目的是整合珠海海工建造力量,實行市場化運營,與珠海市海洋發展局、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形成“三海聯動”機制,破解過去“九龍治海”的困局。珠海海洋牧場依托20米深水海域優勢,打造“1+N”裝備化養殖體系。水面發展休閑漁業、中層規模養魚、底層培育藻貝,形成立體化用海空間,再通過“節拍式養殖”實現全年穩產。
科技賦能顯著降本增效,比如自動投喂系統大大節約人力、能夠應對50年一遇的海況、遠程診療系統降低魚病死亡率、中央控制艙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伶仃牧場1號是智能中樞,中央控制室集了1000多個監測點位,對養殖水體實時監控魚群行為、水質參數及設備狀態,支撐遠程投喂與病害診療。同時,平臺的獨創雙浮箱柱式結構,通過8點錨泊抵御風浪,臺風前可啟動遷移預案。隘洲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投產后的養殖品種結構將遵循梯度化布局策略。經濟類占比60%,主攻金鯧魚、海鱸魚、石斑魚、黃鰭鯛等大宗經濟魚類的規模化養殖,保障市場穩定供應;中高端占比30%,重點培育章紅魚、鮸魚等中高端品類,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尖端類產品占比10%,將試水紅瓜子斑、黃鰭金槍魚等高附加值品種,打造差異化競爭力。預計年產海魚2500多噸,年產值將達9000多萬元。
打造“標準海”養殖模式
創新構建“標準海”海洋牧場模式,是珠海以可復制的智能養殖系統,撬動千億級深遠海產業新藍海的關鍵一步。珠海率先打造的“標準海”深遠海養殖創新模式,本質是產業成熟度的產物,是通過裝備標準化、管理數字化和產業模塊化,實現海洋牧場的快速復制與智能運營。過去,海產養殖采用的近海網箱養殖效率低、抗風浪能力差、水質管理難,珠海提出建設集“標準用海、立體養殖、岸海聯動、智慧賦能、多元服務”多維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先行先試建設隘洲“標準海”樣板區,破解當前國內海洋牧場建設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缺少全周期全鏈條建設運營模式的痛點。隨著技術的逐步突破,建牧場變得可以像“搭樂高”一樣,如同手機充電接口統一,使網箱、能源艙、投喂機等模塊可任意組合。終極目標則是建成海洋牧場的“安卓系統”,養殖企業只需調用標準接口。“標準海”模式的提出,是深遠海養殖從“項目制”向“產業化”躍遷的關鍵突破,其核心價值在于用標準化實現深遠海漁業經濟性、安全性與可復制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