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水產養殖中,投喂全憑經驗——“喂多污染水體,喂少影響生長”的難題如何破解?如今,一項由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工程化養殖崗位李大鵬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魚類智能化精準投喂系統裝備” 給出了答案。
該裝備通過魚類攝食傳感+人工智能模型決策,首次實現“魚需要多少就喂多少”的精準投喂,減少人工90%、降低飼料成本15%,有力推動著水產養殖向綠色低碳轉型!該項成果被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評為“2024年度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優秀科技成果”,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這套系統看似簡單,背后卻是跨學科的“四軍協同”。“傳統投餌機是‘機械臂’,團隊給它裝上了‘大腦’”。通過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網頁端,可以隨時查看專屬各養殖場的投喂管理狀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手動開啟”和“自動控制”切換,系統會自動調整投喂策略;云端一天三次推送各養殖場設備運行狀態至研發人員郵箱,避免在外應用的各設備部件出現故障。
該成果已經在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20個直徑1米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武漢市五七東方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22個直徑8米的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系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梁子湖基地5個直徑2米的陸基循環水養殖系統、公安崇湖漁場130畝池塘、池塘圈養系統、以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梁子湖基地4個1畝池塘、珠海白蕉海鱸8.1畝池塘、南漳縣12個大口黑鱸養殖水泥池開展試驗示范。
應用后可以實現:人工減少90%;飼料系數降低10%-15%;氮磷碳排放降兩成;綜合效益增18%。有效解決尾水排放、勞力消耗大、飼料浪費等問題。

這套裝備可無縫接入陸基循環水、池塘圈養、網箱、土塘、水泥池等養殖系統。據悉,團隊魚類智能投喂技術和系統裝備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12項、外觀專利1項,正在規劃規模化生產與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