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夏魚類洄游產卵季節,江蘇太湖特定水域具有湍流特征的近岸急流轉角區,本應是魚類資源高度富集的核心區域,然而,一些違規垂釣行為卻導致這些關鍵生態節點遭受嚴重干擾,直接威脅到翹嘴鲌等特有經濟魚類的種群繁衍,江蘇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針對這一難題,巧妙設計建設人工魚巢,在保護魚類繁育的同時,又起到突出的防釣效果。 巧設人工“產房”,魚類繁育破難題。執法人員經過科學研究、反復試驗,選用生態友好型材料制作人工產卵巢穴,通過專業作業船只以網格化布設形式,在保護區重點水域,根據水深情況,采用深水浮式和淺水樁式2種類型,建成17組人工魚巢。魚巢由塑料網加工而成,每個魚巢為球形,適合魚卵附著并孵化成長。每個單件魚巢面積約400~500平方米,4~5個魚巢組成一排,再通過鍍鋅鋼管連接形成大型矩形魚巢群,完美模擬天然“產卵溫床”,為翹嘴鲌、鯽魚等產黏性卵魚類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繁育場所。
生態屏障顯威,繁育防釣雙豐收。人工魚巢布設水域已成為魚類產卵的“熱點區域”,有效保障了魚卵孵化與幼魚成長,為太湖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豐富度注入了新活力。更令人驚喜的是,魚巢的立體網狀結構形成了一道天然“防護網”。它極易纏繞、破壞非法垂釣者的網線和釣具,在物理層面顯著遏制了保護區內的非法垂釣行為,直接保護了正在繁殖的魚類資源,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禁漁管理的雙贏。
打造示范樣本,守護太湖生態美。太湖人工魚巢系統巧妙融合了“繁育庇護所”與“生物防護網”的雙重功能,成為支撐保護區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關鍵一環。它不僅優化了產卵場的生物承載力,更創新性地為漁政執法監管提供了物理阻隔的新思路。下一步,江蘇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將積極推動人工魚巢的標準化、規范化設計,在確保其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其與太湖自然風光的生態景觀協調性,將其有機融入“美麗太湖”的生態畫卷,努力打造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的生態工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