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艘名為“浙普漁運68877”的漁船在舟山海域順利完成了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海上測試。 該系統由浙江省智能船舶研究院研發,重點驗證漁船在目標識別、碰撞預警及自動避讓等方面的效果。 這是國內首次在漁船上應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是我國漁船智能化改造邁出重要一步。
01 針對海上安全痛點開發
據介紹,“無人船”技術相關部署目的是減少漁民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中的操作壓力,降低因疲勞或視距不佳帶來的碰撞風險。 不同于傳統的雷達預警系統,這套系統融合了多種傳感器,能夠自動識別前方目標,發出預警,并在必要時主動采取減速或避讓操作。 “浙普漁運68877”被選為試點船舶,經過近10個月的裝調與測試,系統于今年4月進行了首輪實船驗證。
02 系統自主識別、自動避讓
測試于4月16日上午在舟山沈家門附近海域進行。過程中,“浙普漁運68877”先后與一艘貨輪和一艘試驗船進行交會避碰驗證。 當日上午8時49分,試點漁船從沈家門漁政碼頭啟航。行至開闊海域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被正式啟動,實時監測前方動態。系統監控顯示,一艘貨輪正處于正面方向約2,400米處。 隨著距離逐漸接近,系統報警器分階段發出警報,數字顏色從黑色變為黃色再轉紅色,并自動減速。 9時19分,當與貨輪距離縮小至約424米時,系統控制船只自動停駛,成功避免了潛在風險。 隨后,系統還完成了雙向交叉會船避讓測試,與另一艘試驗船“浙舟護漁013”交會時再次自動識別、減速避讓,表現穩定。 最終,漁船按計劃順利返航,系統運行與預設航跡高度一致,海試評估獲得專家組和漁民代表一致認可。 據悉,該系統目前仍處于測試優化階段,后續將根據反饋繼續完善功能,并計劃在更多不同類型漁船上開展適應性測試。
03 漁民接受度高,但成本仍是關鍵
長期以來,漁船碰撞事故多發于凌晨或夜間,主要由于能見度差、疲勞駕駛等因素造成。 漁民常年海上作業,精神負荷重,人工值守難以避免疏漏,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正是為此而生。 參與試航的漁民普遍表示,系統在提高安全性方面確有實際作用,特別是在夜間、能見度差等復雜海況下,能夠有效彌補船員瞭望盲區。 盡管漁民接受度高,但推廣過程中仍面臨現實挑戰。 目前漁民收入不穩定,對高投入設備的接受度有限,因此系統推廣仍需兼顧技術成熟度與漁民經濟承受能力。 同時,設備安裝和運維成本是推廣中需重點考慮的因素。 與普遍認知不同,其實漁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挺高的。他們常年和大海打交道,深知安全的重要性。只要這套系統能有效提高安全性、價格合理,相信不少漁民都愿意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