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煙臺漁人碼頭的海岸線遠眺,一條“海洋之星項鏈”鑲嵌在蔚藍海面——花瓣狀的智能漁場與海星造型的度假平臺由800米棧橋相連,既是“藍色糧倉”,又是“海上樂園”。這就是全國首個零排放智能漁場“耕海1號”,用科技與生態的碰撞,回答了海洋經濟如何兼顧“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命題。
當游客還在棧橋上晨跑時,漁場的智能系統已開始運轉。自動投餌機根據海流方向精準撒下飼料,水下機器人巡檢魚群健康狀況,5G網絡實時回傳數據到控制中心……這套“黑科技”組合拳,讓傳統漁業徹底告別“靠天吃飯”。比如,系統能通過監測魚群活動和水質變化,將飼料浪費減少80%,用工成本直降60%。更絕的是,即便臺風來襲人員撤離,手機一鍵操作就能讓漁場“自動駕駛”。
生態賬怎么算?“耕海1號”的答案藏在海底。200多萬塊人工魚礁組成“海底公寓”,藻類和貝類在此安家,每年默默固定上千噸二氧化碳。平臺配備南極科考站同款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全部上岸處理,配合風能、太陽能供電,真正實現海上“零排放”。就連喝的水都來自海水淡化設備,每天20立方米的產量足夠支撐三天用量。
經濟效益更讓人眼前一亮。三個智能網箱年產15萬公斤高端海魚,真鯛、斑石鯛等名貴品種直供高端市場;同時,海上咖啡廳、深海主題客房、沉浸式科普體驗,讓游客甘心為“枕浪而眠”買單。去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今年預計翻倍至8萬,帶動綜合產值破千萬。更妙的是,漁業與文旅的客流相互反哺——釣上來的魚當場加工成刺身,既新鮮又溢價,產業鏈閉環輕松實現。
這個項目最顛覆的,是把“不可能”變成“日?!薄1热缛珖讖埡I献∷拊S可證的破冰,政府15個部門現場辦公解決運營難題;再比如用1.2萬噸鋼材打造抗14級臺風的“海上堡壘”,硬核技術讓安全與浪漫并存。如今,“耕海1號”已帶動山東建成46處省級海洋牧場,140萬畝碧波下,藏著中國人向海洋要效益的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