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山東省棗莊市的錦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苗種繁育基地,不遠處,整齊排列的圓池映入眼簾。圓池內,鱸魚苗歡快游動著;圓池邊,工人們忙著圍網、捕撈、稱重等作業,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來,棗莊市緊抓全省大力推進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圍繞“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目標任務,在穩定傳統養殖空間的同時,強化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設施漁業,持續推進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種業創新、綠色養殖、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重點環節協同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2024年,棗莊市水產品產量達7.54萬噸,同比增加3.57%;實現漁業產值15.75億元,同比增加4.8%。
01 生態為先 綠色發展
棗莊市屬淮河流域運河水系,境內河道縱橫,水庫、塘壩、池塘星羅棋布,水資源豐富,素有“江北水鄉”之稱,發展漁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棗莊以水庫網箱養殖和工廠化溫流水養魚聞名全國,是我國最早開始發展設施漁業養殖的區域之一。推進集中連片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實施鄉村坑塘改造和美麗魚塘建設……近年來,棗莊市按照上級部門有關要求,聚焦高質量漁業發展目標,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齊頭并進,因地制宜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把資源養護、生態建設等納入漁業整體開發體系中,實現了由粗放型生產向綠色發展的美麗蝶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進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現代漁業科技示范園,魚塘碧波蕩漾,魚兒歡游,群鷗飛舞。昔日的1300余畝煤礦塌陷地,變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漁業生產基地。“棗莊市是山東省煤炭和石膏礦的主要產地,經多年開采,形成塌陷地、澇洼地面積8.7萬畝。這些塌陷地、澇洼地多位于水資源豐富的沿湖沿運區域。” 棗莊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濤介紹,近年來,棗莊市農業農村部門先后實施了滕州市濱湖鎮北徐樓煤礦采礦塌陷地池塘改造、臺兒莊區澗頭集鎮新宏煤礦采煤塌陷地改造、滕州市濱湖鎮標準化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等工程,在沿湖沿運區域開挖改造高標準池塘1.3萬畝,每年促進農民增收近億元。“推動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王濤表示,棗莊市將持續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支持生態溝渠、生態塘、潛流濕地等尾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探索建立養殖池塘維護和改造長效機制,鼓勵在湖泊水庫發展不投餌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等增殖漁業,實現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以漁凈水。
與此同時,棗莊市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生態特色養殖,推進特色苗種繁育推廣,全市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70%以上,特種養殖覆蓋率達到50%以上。
02 科技賦能 向新求變
更新養殖設備、建設數智“大腦”、引入智慧平臺……近年來,棗莊市堅持科技賦能、向新求變,積極推動“傳統漁業”轉向“智慧漁業”,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我們引入了數字化蜂窩式圓筒高密度育苗設備,配備了全智能自動化溫控系統、水質監測系統和循環水處理系統等,能夠實時監控水質參數、氣象條件,并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控制。”錦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峰向記者介紹,“公司還結合大數據分析優化養殖方案,魚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得到顯著提升。”
從“會養魚”到“慧養魚”,錦鴻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是棗莊市推進漁業轉型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棗莊市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聚力加快傳統漁業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探索棗莊特色漁業數字化發展之路。”棗莊市農業農村局畜牧漁業科科長呂強介紹,棗莊市開發建設了覆蓋全市的漁業產業公共智能數字化平臺——棗莊市“數智漁業產業大腦”(棗漁百通),為行業管理、生產經營、疫病防控等提供科學詳實依據和輔助決策,有效促進全市漁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實施。在棗莊市嶧城區九洲養魚專業合作社,魚塘里的魚兒在水中翻躍,爭先恐后地進食。有別于傳統的土塘水產養殖,九洲養魚專業合作社的魚塘使用了不少現代化養殖設備。“再也不用每天進行巡塘查塘了。”九洲養魚專業合作社監事長田善平說,“我們運用了智慧漁業管理平臺,不僅能實時查看魚塘水體環境,還能遠程控制魚塘設備,實現智能增氧、自動投餌等功能。”
一套智慧養殖系統,能實時監測pH值、溶氧量等指標;一部手機,可360度查看魚兒活動狀況。呂強介紹,目前,棗莊市已建成重點漁區養殖應用平臺,1萬畝集中連片魚塘也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和信息化全覆蓋。同時,已打造現代化漁業園區7處,建設工廠化循環水系統35套,工廠化養殖水體達10萬立方米。
03 深化融合 助力振興
近年來,棗莊市因地制宜規劃布局,持續深化產業融合,推動漁業綠色高效發展,帶動漁民增收致富。在嶧城區底閣鎮,一幅“魚躍人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底閣鎮水資源豐富,有“三河五渠十里稻香”的美譽。近年來,底閣鎮通過塌陷地綜合治理,開挖魚塘5000余畝,規劃建設休閑漁業觀光區、標準化池塘養殖示范區、魚菜共生示范區、漁光互補示范區等8個區域,招引3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其中,重點實施萬畝塌陷地漁業小鎮生態旅游觀光基地建設,開展休閑垂釣、觀光旅游、種養體驗、農科教結合等,多次舉辦全市釣魚大賽、摸魚比賽等活動,有效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此外,底閣鎮打造的“魯南漁業小鎮”吸引外出務工人員1300余人回鄉養魚,畝均養魚年收入達3萬余元。
“近年來,我市依托豐富的池塘資源,大力發展休閑生態觀光漁業、垂釣漁業,打造休閑漁業公園,推動漁文旅融合。”棗莊市畜牧漁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朱瑞洪介紹,“近日,市農業農村局印發《關于促進全市漁業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延長水產養殖產業鏈,提高水產養殖價值鏈,推動養殖、加工、流通、休閑服務等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同時,要深入挖掘特色漁文化,引導推動傳統水產養殖場生態休閑化改造,發展休閑垂釣、科普教育、漁事體驗、大水面生態增養殖觀光、觀賞魚鑒賞等休閑漁業,拓展漁業多種功能,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此外,以資源整合、市場營銷、宣傳推介為著力點,依托“棗味榴傳”棗莊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棗莊水產知名品牌。”王濤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挖掘特色資源,做活“漁業+”文章,大力發展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養殖,精心打造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現代漁業示范園區,努力走出興漁富民的鄉村振興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