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任委員、南通大學原校長施衛東表示,粵、閩、浙、魯、蘇等沿海省份養殖工船、桁架式網箱、半潛式網箱等大型海洋養殖裝備接連下水、投產,為海洋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裝備保障。但是,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深遠海養殖既關系到種質資源、技術創新和病害災風險防范,更涉及到裝備技術集成、產業體系架構以及政策制度重構。因此,加快發展海洋漁業配套高端裝備,是打造海洋經濟新增長極的必由之路。他建議加速傳統裝備更新改造,科技賦能漁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海洋漁業配套高端裝備,并探索跨界試點合作,深化產、學、研、用交流對接,實現產業強鏈延鏈補鏈。
一是加快傳統裝備更新改造。搶抓當前船舶海工制造企業生產負荷飽滿、訂單排期至3~5年后的優勢,盡早謀劃部署,加快海洋漁業裝備更新迭代。同時,針對沿海小船廠在人員配置、修造工藝、工藝裝備保障、產品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分批分類實施傳統養殖裝備、老舊漁船的更新改造,以標準化、現代化、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目標,推廣、普及一批先進適用的海洋漁業裝備。
二是科技賦能漁業轉型升級。持續改善漁船構造、通信導航、機電設備、捕撈能力、綠色安全等綜合性能,提高海洋捕撈效率、效益以及抗風險能力。加大裝備制造研發投入,同步開展魚類習性與病害預防、養殖技術研究,聚焦海洋環境安全、網衣防腐防損防附著、主動防風避險、海產品深加工等一系列共性關鍵技術,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構建海洋狀況數據庫,補齊監測監控、物聯傳感、5G網絡、數字孿生、遙感監測等技術裝備在海洋漁業方面應用短板。探索研發具備環境參數自動監測、飼料自動投喂、病害主動防御、海洋生物行為控制、產品溯源和質量監管等綜合能力的海洋養殖裝備,加快推動海洋養殖業轉型升級。
三是探索開展跨界試點合作。深遠海養殖不僅涉及苗種、飼料、疫苗、裝備等基礎性環節,還涉及加工、物流、營銷、旅游和餐飲服務等多個環節。積極推動海洋養殖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多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圍繞飼料加工、海產品冷鏈分揀、超低溫冷藏、預制菜加工、低空運輸、旅游觀光、風光儲氫潮汐等能源利用、海洋監測傳感等裝備設施,組織船舶海工、新型能源、海洋養殖、儀器儀表等領域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加深產、學、研、用交流和供需對接,促進互助合作和試點應用,實現雙向奔赴和產業強鏈延鏈補鏈。
四是統籌加強要素資源保障。綜合各地區位優勢、漁業資源特點,統籌海域和陸域規劃,合理、就近布局海洋養殖裝備制造基地,優化碼頭航線等審批流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鼓勵“保險+投資”注入,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開展海洋裝備等抵(質)押擔保,開發符合深遠海養殖裝備特點的金融、信貸、保險產品,探索遙感、監測設施輔助保險定損、理賠方式方法,幫助提高漁業裝備防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