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2月22日,由我校生物質工程中心主任程序教授主持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快速高效處理和能源回收項目現場會在湛江召開。
2006年,程序教授牽頭主持的《生物質能源工程污水高效處理及能量高效回收技術》項目,在廣西建設了一套800m3TLP厭氧發酵系統進行生產應用實驗,并獲得成功,可使傳統發酵罐的體積縮小到1/3到1/5,發酵效率提高5-8倍,綜合成本降低到1/10左右的水平。該技術的高效性使得厭氧過程所產生的沼氣具備經濟開發價值,從而將過去污水治理項目變成可再生新能源開發項目。
2007年該項目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技術進一步成熟。2008年,項目技術被廣東省農墾局和企業采用。經過近1年工程建設,2009年2月工程正式啟動。目前,該工程在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上表現出顯著的啟動快速、處理高效、COD去除率高和產沼氣量大的特點,達到預定的設計水平。
石元春院士在發言中總結到: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本來是一個費錢的無害化過程,這種任務通常都是沉重負擔;而這個技術進步卻將高濃度有機廢水變成寶貴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使得各種主副產品都物盡其用。這種以資源化的“長”補無害化的“短”,從而續接起循環經濟體系的做法,可能是污染治理以及循環經濟建設的一條重要道路。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