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來,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和各種自然災害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我國漁業經濟總體依舊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預計全年水產品總產量可達5120萬噸,同比增長4.5%左右;國內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全年綜合產地和市場檢測合格率達97%以上,同比增長1.5個百分點;水產品出口貿易逐步震蕩回升,全年出口額有望連續第二年超過100億美元;漁民收入穩定增加,預計全年人均純收入可超8000元,同比增長6%左右。
市場環境及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得以克服,首先得益于漁業生產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基礎條件逐步改善。據農業部漁業局統計,全年落實中央基建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12.28億元,其中部門預算和轉移支付資金合計5.33億元,比去年增長71%;基本建設資金6.95億元,比去年增長67%。
今年漁政漁港資金規模比上年翻了一番。漁政漁港已被列入今后一個時期重點支持的農業基本建設項目,從此改變了長期以來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重偏小的局面。此外,今年中央財政明顯增加了增殖放流的轉移支付項目,漁業專項資金首次安排池塘改造和親本更新補貼資金,增氧機等3種漁業機械列入了農機補貼范圍,獲中央資金補貼7400多萬元,有8萬多養殖戶獲益。在中央投入的帶動下,地方也紛紛相應增加投入,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省級財政對漁港建設按中央投資給予1∶1配套;浙江、江蘇、江西、湖北等地都加大了養殖池塘改造的資金投入,漁港、養殖池塘等漁業基礎條件建設明顯加強。
漁業生產的發展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力度的加大密不可分。今年,農業部先后與13個省級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大規模增殖放流活動,各地舉辦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放流活動近千次,放流各類水產苗種245億尾,放流水域涵蓋了近海海域及內陸重要江河湖泊,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以山東為例,到11月底,增殖放流資源回捕總產量即達5.69萬噸,創產值14億元。
今年農業部調整了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延長了休漁時間,擴大了休漁作業范圍,調整后的伏休制度得到平穩有序執行。同時,今年還新設立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7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涉漁工程漁業生態補償工作也取得新進展,補償方案資金規模超過10億元。
漁業生產增長方式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對水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部積極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各地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力度也隨之加大。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累計改造老化養殖池塘面積將達700萬畝左右,約占老化養殖池塘總面積的28%;475家申報“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單位通過驗收,全國部級示范場已達1177家。
農業部今年還開展了以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推廣為主題的全國漁業科技服務年活動,共培訓推廣人員和漁民50萬人次。組織開展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基礎,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良好。全國水產養殖面積保持穩定,養殖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水產養殖產量和效益實現了雙增長,全國水產品市場安全有效供給,價格平穩。
安全生產是漁業生產穩定健康發展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國務院確定的“安全生產年”活動各項要求,全國各級漁業部門狠抓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防范應對臺風、低溫雨雪、風暴潮等自然災害襲擊,積極開展漁業海難救助,組織開展“10萬海洋機動漁船船東船長培訓”,加強漁業安全信息服務和設施裝備系統建設,全國漁業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保持了穩定態勢。
針對近年來海洋漁船碰撞安全事故頻發的情況,農業部會同交通運輸部研究制訂了水上安全管理合作備忘錄;與中國電信共同簽訂《海洋漁業CDMA移動通信系統合作協議》,在全國50多萬艘小型近海漁船上推廣使用漁業CDMA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為3000艘漁船配備漁用對講機,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漁業安全通信網“四網合一”為基礎的漁船監管和安全通信保障體系。
據農業部漁業局透露,今年1-9月共協調各級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組織漁業力量參與救助漁業海難事故585起,同比增長18.4%;共救助漁船558艘、救助漁民2996人,同比分別增長6.1%、18.3%;實際投入救助費用1933萬元,挽回經濟損失2.1億元。
(來源:中國漁業政務網 原文刊登于《農民日報》)